來源: 山西工人報 時間:2022-08-02 09:42:06
銘刻
從歷史的烽煙走來,它是中國共產黨接管的第一座紅色煤礦;
在火熱的建設年代,它孕育出偉大的“艱苦奮斗、勤儉辦礦”精神;
向未來的征程走去,它必將煥發出歷久彌新的耀眼光芒。
它就是石圪節煤礦,雖然聽著有些 “拗口” “土氣”,卻誕生了享譽全國的寶貴財富———石圪節精神。它是周恩來總理親自選樹的“全國工交戰線勤儉辦企業的五面紅旗”之一,被原煤炭工業部譽為煤炭戰線的 “一枝花”。
“艱苦奮斗、勤儉辦礦”的石圪節精神,在抗日戰爭的艱難中孕育,在新中國的建設中誕生,在改革開放的洶涌中成熟,在新時代的浪潮中賦新。它是中國煤炭工業發展史上的精神豐碑,是全國工人階級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7月下旬的一天,記者來到位于太行山盆地北緣、長治市郊區黃沙嶺、因資源枯竭已經關閉6年的石圪節煤礦。
走過封閉的主井、副井、八一八廣場、礦山解放紀念碑、礦史展覽館、科技廣場,仿佛走過石圪節煤礦長長的歷史隧道。聽前輩們講述這座功勛礦山的前世過往,講述被譽為“中國煤礦的脊梁”的工人、干部艱苦奮斗、豪情滿懷的感人事跡,講述石圪節礦風、石圪節精神成為中國煤炭行業精神標桿的發展歷程。
石圪節煤礦的“一生”都緊跟著國家的脈搏跳動。
上世紀60年代,國家建設困難時期,石圪節煤礦源源不斷地為國家提供“烏金”,為共和國前進注入強勁動力,孕育了享譽神州的“艱苦奮斗、勤儉辦礦”的石圪節礦風,被周恩來總理選樹為“全國工交戰線勤儉辦企業的五面紅旗”之一,蜚聲全國。
上世紀80年代,石圪節煤礦僅用了國家半套綜采支架就建成了全國首批現代化樣板礦,被譽為煤炭戰線“一枝花”,石圪節精神發展為“艱苦奮斗、勤儉辦礦、實干進取、高效創新”。
進入21世紀,面對資源枯竭,石圪節煤礦不等不靠開始第三次創業,實現了黑色煤炭綠色發展,石圪節精神內涵豐富為“艱苦奮斗、勤儉辦礦、追求卓越、以新搏強”。
新時代,在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浪潮中,石圪節煤礦依然走在前列,成為全國首批關閉礦井之一,為化解煤炭過剩產能作出了貢獻。
賡續紅色血脈底色、煤礦工人本色,歷經艱難困苦,石圪節礦風玉汝于成
水有源,樹有根。
“石圪節老礦工大部分來自太行地區,既有老區人民勤勞勇敢、艱苦樸素的優秀品質,又有工人階級的本色和煤礦工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革命精神,還有長期受黨的光榮傳統和戰爭年代老八路作風的熏陶?!?月21日,面對記者對石圪節精神源頭的探尋,曾經的石圪節煤礦黨委書記、《石圪節煤礦史》主編、83歲的陳玉則高度概括。
眾所周知,石圪節是一座紅色煤礦。早在二三十年代,我國工人運動興起時期,礦工們就鬧工潮、搞罷工,聲援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形成了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好傳統。
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太行山時,八路軍司令部就駐扎在石圪節煤礦附近。受朱德總司令所托,康克清同志兩次前往煤礦播火,成立了礦區第一個黨支部,帶來了艱苦奮斗的老八路作風。
1945年8月18日,集結在工人抗日救國會旗幟下,黨領導石圪節礦工武裝起義,把煤礦從日寇手中奪回,成為中國共產黨接管的第一座紅色煤礦。
此后,黨組織派了一批又一批老八路來礦工作,讓黨的光榮傳統和老八路作風在老礦工們心中扎了根。朱德評價其為“一面硝煙中的戰斗之旗”。
解放戰爭時期,石圪節礦工圍繞“一噸煤炭、一發炮彈、多出煤炭、支援前線”的目標,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自己的無私奉獻迎接新中國的誕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物資匱乏,財力維艱,石圪節礦干群一心,以國家主人翁的姿態投入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中。
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初期,國際風云變幻,國內遭受三年自然災害。在極度困難的形勢下,石圪節礦工依靠多年形成的艱苦奮斗、勤儉辦礦的好礦風,不僅戰勝了天災人禍,而且從實際出發,瞄準生產中的主要矛盾科學管理、改革創新,不斷提高生產力,連續多年成為全國產量最高、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質量最好、機構最精干的“五好”企業,被周恩來總理選樹為“全國工交戰線勤儉辦企業的五面紅旗”之一,蜚聲全國。
“‘艱苦奮斗、勤儉辦礦’的石圪節礦風是老礦工們帶頭形成的。以往,老礦工就算休息時間也不會在家里閑著,總會再跑到礦里去看看,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那時,礦上流傳著一句話:‘礦是我的家,我是礦的人’?!痹谑俟澑闪?0年的總工程師、89歲的古杜堯介紹說。
的確,獲得新生的老礦工們發揚主人翁精神,把一顆赤誠的心、一雙勤勞的手全部奉獻給了礦山。石圪節煤礦關閉后,留下來負責日常管理和設備維護的綜合部門人員如數家珍般講起了礦山流傳至今的許多故事。
打炮工劉小魚負責往炮眼里裝火藥。有時,一個炮用不完的火藥,他就裝一半留一半,給下次用。別人問他為啥這樣計較?他說:“半個炮就能崩下煤來,為啥要用一個炮?”省下來的半個炮又可以再崩許多煤。這就是后來被工人們稱為勤儉節約的“半個炮”精神。
工人李明太上班時把一塊錨拴放在井下不見了,下班后,全班20多人扒石頭刨煤半個小時,直到找到才上井;釘道工王保元對每一根道木都是正面用了反面用,兩頭移著用,用兩三次才報廢;采煤工人鐵鍬把壞了改為鎬頭把,鎬頭把壞了改為斧子把,斧子把壞了又改為小錘把;工人把矸石撿到車里前,把粘在上面的煤敲下來,生火時漏下的煤核揀起來重用……類似這樣的事情在石圪節比比皆是。這就是后來礦工們歸納的“十個一”精神,即節約一滴水、一滴油、一度電、一張紙、一團棉紗、一個道釘、一個網鉤、一個雷管、一張鐵锨、一根坑木。
“艱苦奮斗、勤儉辦礦”的石圪節礦風是干群一心、同甘共苦的結果??谷諔馉帟r期,石圪節的干部與礦工一起鉆窩棚。解放后,在石圪節煤礦很難分辨出誰是書記、主任,誰是采煤工人,干部不是老坐在辦公室,而是與工人一樣長期參加勞動。上世紀60年代,隨著新工人的增加,房子不夠住,礦上的領導干部們就搬到坑口的釘鞋鋪去辦公,把自己的房子讓給新工人住,自己則住在由荊條搭起來的荊笆棚里。后來,人們把這種干部與群眾同甘共苦,先工人之憂而憂,后工人之樂而樂的好作風稱為 “荊笆棚精神”。
上世紀80年代,石圪節煤礦配了一輛小轎車,礦長除開會外,為了節省汽油,都是騎自行車加步行來往礦上。礦長與工人一樣在食堂排隊買飯,有了人盡皆知的王根寶礦長的“大海碗”的故事。后來,一座座家屬樓、職工宿舍建設起來了,寬敞的工人俱樂部蓋起來了,職工食堂改建了,石圪節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唯獨礦風沒有變。礦領導仍然擠在低矮的小平房里辦公,只有幾把木椅子,別的什么也沒有。
《人民日報》總結石圪節礦風的五大特點:認真貫徹勤儉辦企業方針;干部以身作則、艱苦樸素,長期參加生產勞動;做好政治思想工作,關心工人生活;加強企業管理,嚴格執行制度;年年多快好省地全面完成國家計劃。
石圪節礦工則把礦風概括為“八個成風”和 “三個精神”。 “八個成風”即干部與群眾同甘共苦成風,新老工人團結協作成風,技術人員向又紅又專的道路上邁進成風,愛護國家財產節約成風,自力更生發奮圖強克服困難成風,見方便就讓見困難就上的共產主義風格成風,嚴格遵守制度學習鉆研技術成風,以礦為家以礦為業成風;“三個精神”是“半個炮”精神、“十個一”精神和“荊笆棚”精神。
歲月流逝,世事變遷,石圪節煤礦就像一個大熔爐,冶煉出一代又一代的礦山英雄;因為有相當的傳播廣度、一定的傳播深度和持續的傳播韌度,石圪節礦風得以代代相傳,照亮了無數礦工的來時路。
一代代礦工在石圪節精神的熏陶下茁壯成長,涌現出一批郝曉明、屈天富、閆來明三代英雄式的“礦山鐵人”。郝曉明年年月月出滿勤、干滿點,10個手指甲有9個被砸掉,都不曾歇過一個班,即使退休后依然義務清掃礦上廁所;屈天富動過4次大手術、右邊結腸全部切除,7年傷口開了12次,還一直戰斗在井下;李小奮、魚先虎、楊海發式的年年月月按時上班、嚴守勞動紀律的“三代標準鐘”,熊賽安那樣獻身煤炭事業的優秀工程技術人員“三代革新迷”,還有許多“三代節約迷”等。
實踐證明,在艱苦惡劣環境和條件下形成的石圪節礦風是鼓舞斗志、堅定信念、克服困難的一面旗幟?!妒俟澝旱V史》記載:“到1962年,在國際形勢更加復雜、國內困難日趨增多、工作復雜性超過以往任何一年的情況下,石圪節煤礦戰勝了重重困難,迅速扭轉了虧損局面,全面超額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原煤產量、全員效率、原煤單位成本、原煤質量等指標?!?/p>
牢記“五面紅旗”榮光、周總理深切囑托,走出太行山脈,石圪節礦風享譽全國
在石圪節礦史展覽室第二個展廳內的醒目位置,一張周恩來總理站在前排最右邊的一張合影引起了記者的興趣。
“這張照片可是意義重大!這是1963年7月周恩來總理接見我們石圪節煤礦礦長許傳珩時的合影,是我們石圪節最榮耀的時刻,也是我們礦在此后50多年的日子里年年都會講給新工人的故事?!?979年榮獲“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稱號、73歲的杜金明告訴記者,“也就是從這時起,石圪節礦風走出太行山,開始走向全國?!?/p>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59年前。
1963年6月17日—27日,全國工業交通企業經濟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著重研究討論勤儉辦企業和執行企業經濟核算的問題。
在這次會議上,石圪節煤礦等5家企業被評為全國工業交通企業“勤儉辦企業的五面紅旗”之一,時任礦長許傳珩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并合影,還成就了一段周總理給許傳珩改名的佳話。
在《石圪節煤礦史》中許傳珩回憶道:
6月27日,座談會結束后,我與山西的其他代表已經買好了火車票準備返程。就在此時傳來中央首長要接見的消息,大家匆忙退了票,懷著激動的心情等待著。
7月2日下午3時,幸福的時刻終于到了!
在中南海懷仁堂一間樸素典雅的木制結構房內,我和“五面紅旗”的其他代表一起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并合影。
周總理十分關心煤礦工人,詳細詢問了石圪節煤礦的生產、企業管理、規章制度、工人生活、政治思想工作,與我談了20多分鐘。
周總理走到我跟前,親切地問道:“你就是石圪節礦的許川珩同志吧?”
“是,我是許川珩?!?/p>
“多大啦?”
“32歲?!?/p>
周總理看著茶幾上的一份資料說:“川珩同志,你這個川字用得不太好,把他改成傳家寶的傳吧。讓勤儉節約的礦風代代傳下去嘛!”說著,總理就提起筆為我改了名字。
座談會結束合影時,周總理謙遜地說:“你們在全國起了表率作用,你們應該站在前排、站在正中?!庇谑蔷陀辛诉@張周總理站在前排最右邊的照片。
周總理為許傳珩改名不僅成就了一段美談,更是寓意深遠。從此,每年的7月2日,石圪節煤礦都會舉行各種隆重的紀念大會和各種紀念活動。廣大職工永遠銘記周總理的囑托,把艱苦奮斗、勤儉辦礦的石圪節礦風當作傳家寶,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同年7月6日,新華社發表周恩來接見5名廠礦代表的消息,《人民日報》進行了轉載。第二天,《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了《五個廠礦成為勤儉辦企業的旗幟》,報道了全國勤儉辦企業五面紅旗的消息,贊揚石圪節煤礦克勤克儉的革命礦風。文章認為,石圪節煤礦在“要使勤儉辦企業的發展長期堅持下去,必須不斷地對職工進行階級教育,建立一支以老工人為核心的堅強的工人隊伍”方面作出了榜樣。
同年11月8日,《人民日報》再次刊登新華社記者采寫的長篇通訊《石圪節礦風》和《艱苦奮斗的石圪節礦風》社論,全面論述石圪節克勤克儉的礦風。社論中評價:“我們滿懷熱情地贊美石圪節煤礦艱苦奮斗的風氣,是為了使這種艱苦奮斗的興旺之風遍及全國”“我們相信,艱苦奮斗的風氣不但鍛煉我們這一代的革命者,而且將熏陶我們一代一代的接班人,將對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勝利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時間,從中央到地方,報紙、電臺、雜志關于石圪節礦風的報道紛至沓來,全國掀起了學習熱潮,石圪節礦風就此名揚天下、譽滿全國。
石圪節礦風中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科學管理,即嚴格的經濟核算制度?!皼]有嚴格的經濟核算,勤儉辦企業不過是一句空話。而定額核算、班組核算、精打細算則是石圪節煤礦的管理精髓?!标愑駝t認為。
他說自己是1963年來石圪節礦的,在這片黑土地上工作了27年,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滿滿的榮譽感?!澳菚r候,各個采掘隊都設有核算員,每個班都有材料消耗員和生產進尺記錄員,消耗有定額,生產有指標,崗位講定員,班組講分析,隊隊講競賽”。
也就是說,早在上世紀60年代,石圪節煤礦就已經實現了按勞分配制度,推行計件工資。因此,在礦工間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想分分,盼分分,分分就是命根根?!?/p>
《石圪節煤礦史》有言:在生產隊組實行定產量任務、定材料消耗、定成本、定設備供應、定人員數量的“五定”;對生產科進行保證安全生產、保證完成任務、保證出勤、保證設備和工具不丟失、保證不超過成本計劃的 “五?!?;在生產科內部建立了個人崗位責任制;在機電方面建立了機器專責制度;為調動工人的積極性,還實行了考工晉級和考工轉正……同時,實行全面勞動管理,從而實現了低成本、低消耗“兩低”和高效率、高速度“兩高”。
在“大躍進”以來重產量不重質量、忽視成本管理的普遍情況下,石圪節煤礦因為經濟核算和科學管理連續多年成為全國產量最高、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質量最好、機構最精干的“五好”企業。
即便是在全國企業遭到嚴重破壞的“文化大革命”期間,石圪節煤礦依然實現了經濟效益幾倍、十幾倍的增長,走出了一條煤礦挖潛改造,依靠科技進步多、快、好、省地發展煤炭生產的道路,成為“大慶式企業”,引領了全國工業企業正常秩序的恢復發展。史料記載,1972年—1978年,石圪節煤礦上繳國家利稅3446萬元,相當于國家投入的3倍;1970年—1979年,原煤產量平均每年以10%的幅度遞增。
1974年7月,全國煤炭工業學大慶現場會議召開,石圪節煤礦在會上交流了經驗做法。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多次表揚和肯定石圪節煤礦:“山西有個石圪節煤礦,一直不錯,好得很,要大大地鼓勵?!薄笆俟潕资耆缫蝗?,艱苦奮斗,就是好嘛!”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余秋里說:“山西石圪節礦,從五萬噸發展到六十多萬噸沒有花多少錢。石圪節能辦到的,其它有條件的礦,也應該辦到?!?/p>
從此,新華社、《人民日報》、《山西日報》等主流媒體再次聚焦石圪節礦風?!度嗣袢請蟆钒l表 《朝著遠大目標迅跑》的長篇通訊,詳細介紹石圪節煤礦艱苦奮斗、多快好省地發展煤炭生產的事跡;新華社發文《石圪節礦風放光彩》;《山西日報》發表《石圪節礦風新篇》長篇通訊……石圪節礦風再次風靡全國。
傳承艱苦奮斗基色,擦亮創新成色,再續礦山輝煌,石圪節精神聞名遐邇
精神矍鑠的古杜堯老人有著石圪節煤礦“活化石”的美譽。他是廣東梅縣人,自1955年8月從撫順煤校畢業被分配到石圪節煤礦后就扎了根,一干就是40年,直到退休。他是礦山第一個從學校畢業出來的機電技術員,見證了石圪節煤礦的成長、石圪節精神的誕生、發展。
他認為,除經濟核算、科學管理外,技術革新也是石圪節精神重要的實質內涵,并講述了一件令他終身難忘的事。
那是1983年,國家決定在全國推行首批現代化樣板礦建設試點。但因為當時資金緊張,再加上石圪節煤礦礦齡老、底子薄,就沒有被選進試點名單。
從上級主管部門潞安礦務局得到消息后,不甘落后的石圪節人立即派工程師古杜堯進京爭取。
“當天下午,潞安礦務局局長用小車送我到河北邯鄲。從邯鄲連夜坐火車,連座位也沒有,我蹲在角落里擠到了北京?!惫哦艌蚧貞浾f。
見到原煤炭工業部領導后,領導不無擔心地問:“國家困難,建設現代化樣板礦拿不出多少錢,你們的資金如何解決?”
“資金主要靠內部挖潛,自籌解決?!?/p>
領導又問:“通往新工作面的老巷道又窄又彎,綜采支架怎么下井?”
“只要半套綜采支架,拆整為零,下井再組裝?!?/p>
最終,因為被石圪節煤礦人的精神所感動,破例入選。
上世紀80年代,正值我國新工業快速發展時期。石圪節煤礦敢于解放思想,破除一切陳舊觀念,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大膽起用工程技術人員。經過4年的艱苦奮戰,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引進綜采技術,讓礦山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國家首批六個現代化樣板礦井之一,而且是老礦中的唯一。原先國家估算需要給石圪節煤礦投資1億元,結果石圪節人僅用了2000萬元,只用了國家半套綜采支架。這樣既有效延長了礦井壽命,又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資源,還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987年,在首批國家煤炭現代化礦井中,潞安集團占到半壁江山,榮獲全國第一個“中國煤炭工業現代化礦區”稱號。
石圪節人用自己的風骨和脊梁撐起了中國煤炭工業的大旗。這不僅是艱苦奮斗、勤儉辦礦的石圪節礦風的勝利,還是與時俱進創新創造的勝利,更是石圪節礦風與共和國同頻共振創造物資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勝利。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現代化建設,石圪節煤礦一直是國人心中的一座豐碑,被原煤炭工業部譽為“中國煤礦一枝花”;石圪節精神逐漸成為煤炭行業的精神標桿,石圪節人被贊譽為“中國煤礦的脊梁”。一時間,各行各業到潞安集團汲取精神營養,石圪節精神成為廣泛使用的高頻詞,一場“石圪節精神代代傳”的活動拉開了序幕。許多企業用石圪節精神豐富企業文化內涵,從而保證了企業在競爭中的優勢地位,至今全國煤炭系統仍設有“中國煤炭工業石圪節精神獎”。
其實,艱苦奮斗、技術革新早就成為刻在石圪節煤礦人骨子里的基因。
古杜堯老人介紹,1953年—1980年的27年間,石圪節煤礦就進行了5次技改。礦工們因陋就簡,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將一個小煤礦建成全國首批現代化礦井。每一次成功都是在外界認為不可能的情況下,在艱苦奮斗的石圪節精神鼓舞下拼出來的。
1953年開始的第一次技改,歷經兩年的艱苦奮斗,全員功效達到了原先的1.71倍,生產能力從5萬噸提高到15萬噸;1958年第二次技改,將單罐籠提升改為雙罐籠,原煤產量提高到30萬噸。
古杜堯回憶起自己曾主導的1965年的第三次技術改造,受“轆轤絞水”的啟示,研發設計了“三天輪”提升裝置,在原有天輪平臺上橫加一個輔助天輪,用“土辦法”解決了問題,做到了“小馬拉大車”,提高產量50%,讓礦井產量提升為45萬噸,節省了時間和資金?!叭燧啞毖b置出現在了次年的原煤炭工業部技術成就展上。
1970年第四次技術改造,礦工們自己設計、自建隊伍,“三人工作兩人扛,抽出一人搞擴建”,自力更生建成了先進提升系統,原煤產量達到了62萬噸。
1974年起的第五次技術改造,在上級只給了部分皮帶機的情況下,石圪節煤礦職工自主設計制造了3部皮帶機,從而實現了采區運巷運輸皮帶化,產量提高到92萬噸。
特別是后三次技術改造,石圪節實現了一礦變三礦的目標,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經濟效益大幅提升。
五次技改充分證明,老礦走挖潛、革新、改造的道路是正確的,是有生命力的。
從此,石圪節礦風艱苦奮斗、勤儉辦礦的基色中又加入了創新創造的成色,并逐漸成為礦山的核心價值觀和精神動力,成為職工的行動指南和行為自覺,推動著煤礦與時俱進。
1981年5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余秋里在視察石圪節煤礦時指出:“石圪節煤礦至少在四個方面在全國是領先的:一是生產技改效果顯著,二是勤儉辦企業的好作風,三是使用現代化程度高、效率高,四是非生產人員少?!薄笆俟澝旱V總結了一套成熟的經驗。這些經驗都是帶有示范性的,對全國煤炭企業有普遍意義?!?/p>
1983年,時任國家主席的李先念為石圪節煤礦題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辦企業的石圪節精神永放光芒!
上世紀90年代,石圪節煤礦率先在全國建成了高產高效礦井,有效延長了礦井的壽命,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資源,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陳玉則自豪地告訴記者,有統計數字表明,石圪節煤礦自1963年以來連續19年生產效率全國煤礦最高,連續22年生產成本全國最低。
1990年,全國煤炭系統學習石圪節精神現場會召開,石圪節精神被高度概括和理論總結為“自力更生、勤儉辦礦、實干進取、高效創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出席了這次會議,并號召全國工交戰線要深入持久地學習石圪節精神,把我國大中型企業建設成石圪節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企業。
這充分表明,石圪節精神不再是一個企業的精神,而是全國煤炭戰線的行業精神。全國煤炭戰線再次掀起學習石圪節礦風、弘揚中國煤炭工業石圪節精神的熱潮。隨之,以付金火、郝曉明、屈天富等老勞模組成的礦風報告團在全國巡回宣講。
從塞北到江南,報告團在全國各地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歡迎,石圪節精神反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芒。黨和國家領導人不僅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石圪節礦風報告團,還親筆題詞:“艱苦奮斗,勤儉辦礦,開拓進取,再立新功?!苯瓭擅?、李鵬等為石圪節精神題詞贈言。
主流媒體的頻頻聚焦,國家領導的親切關注,報告團的巡回宣講,石圪節精神在全國煤炭系統產生了巨大的輻射和帶動效應,成為各行各業具有指導意義的精神。石圪節精神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永葆精神成色,賦予嶄新亮色,面對資源枯竭,石圪節精神再譜新篇
如果要為石圪節精神標注刻度的話,那么,其間的三次創業就成為重要節點。
上世紀60年代第一次創業,讓石圪節煤礦實現了“從小變大”;
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創業,讓石圪節煤礦實現了“由土變洋”;
21世紀以來的第三次創業,則讓石圪節煤礦由“黑”變“綠”。
石圪節這座具有90年開采歷史的老礦,每一次發展都是石圪節精神的具體體現。
幾十年來,石圪節煤礦人一直保持著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礦風,先后獲得全國管理最高獎———金馬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100多項榮譽,被譽為“中國煤炭戰線一枝花”。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進入21世紀,石圪節煤礦遇到了所有資源型企業遇到的共性問題——資源枯竭。
出路何在?石圪節人沒有倒在日寇的刺刀下,沒有倒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里,就是因為石圪節精神有極強的生命力和韌性。
那么這一次,面對資源枯竭,石圪節人依然不會倒下。他們再次弘揚石圪節精神,積極探索資源枯竭型老礦轉型跨越發展之路,實現了黑色煤炭綠色發展。
經過充分調研、反復論證,石圪節煤礦在2002年提出“實施第三次創業,建設新型綠色石圪節”的企業發展戰略,即建設潔凈環保能源生產基地、高新技術綠色環?;?、苗木花卉生態農業基地“三大基地”和建設特色企業文化,從而形成“3+1”格局。到2005年,石圪節煤礦高新技術環保產業基地上馬了斯瑞海納米科技公司,建成了集觀賞、實用和環保于一體的生態農業和休閑旅游產業,發展了瑞福萊生物釀造產業。
同時,石圪節人率先在全國范圍內采用輕型支架開采邊角煤,于2003年年初開始籌建年產130萬噸的司馬新礦井,開了由一個生產礦井獨立建設新井的先河,10年后通過驗收投產。
顯然,這是一種上下求索的精神,是一種不斷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是對原有石圪節精神的超越發展。
石圪節人的實踐不僅使老礦煥發出新的精氣神,還在新時代下進一步發展和充實了石圪節精神。石圪節精神被賦予“艱苦奮斗、勤儉辦礦、追求卓越、以新博強”的新內涵。
進入新時代,石圪節煤礦再次成為全國煤礦去產能的的典范。
2016年,在國家供給側改革的浪潮中,石圪節礦業公司再次走在了前列,成為山西首批關閉的4座礦井之一,為國家煤炭去產能作出貢獻。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石圪節煤礦關閉了,2400多名職工奔赴潞安集團的各個企業,他們像一顆顆火種把石圪節精神傳播下去。
2017年9月14日,李克強總理到石圪節煤礦調研,對石圪節煤礦產能礦井關閉工作給予高度肯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和新華社、《中國經濟報》等媒體及網站進行了報道。
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涼風冬聽雪。行走在礦井關停后的石圪節煤礦,空氣清新怡人,是養生休閑好去處。
那些曾經在井下服務的設備器械,洗凈背負的煤塵、卸下勞作的疲憊,被重新刷上油漆后依次排列、擺放在廣闊的林蔭之間。這是完全由石圪節礦工自行設計建成的一個龐大露天博物館。
石圪節煤礦從革命、建設到發展、轉型近百年的歷程,濃縮了黨領導的煤炭工業成長的軌跡,全景式呈現了中國煤炭企業的發展方向,被譽為中國煤礦的“西柏坡”。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是陳玉則對石圪節煤礦一生的形象比喻。
石圪節煤礦關閉了,但石圪節精神早已在潞安化工集團開花結果。今天,作為發源于石圪節煤礦的潞安化工集團,大力發揚艱苦奮斗的石圪節精神,大力推行精益思想指導下的“算賬”文化,全面開啟建設高質量發展的一流能化企業新征程,從而進一步豐富石圪節精神的內涵,提升弘揚石圪節精神新境界,讓石圪節精神成為破解新時代企業轉型發展的精神力量。
石圪節煤礦關閉了,但石圪節精神是中國煤炭工業發展史上的精神豐碑。1995年,原煤炭工業部設立中國煤炭工業“石圪節精神獎”,表彰那些為煤炭系統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重要貢獻的工作者,每兩年舉辦一次,至今已開展了十四屆,備受全國煤炭系統的青睞。由此可見,石圪節精神在全國的巨大影響力。
石圪節煤礦關閉了,但石圪節精神永放光芒。2019年,石圪節煤礦進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單位名單,并成為山西省工業旅游聯盟、山西省工業博物館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參與全國、省工業旅游聯盟活動,探索去產能關閉老礦轉型發展新路子,在新時代賦予石圪節精神新內涵,更好地發揮工業遺產的教育功能,實現工業文明的動態傳承和可持續發展,讓石圪節精神永放光芒。
思考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
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60多年來,艱苦奮斗、勤儉辦礦的石圪節精神叫響全國,并在繼承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石圪節精神,激勵著一代代人艱苦奮斗、繼往開來,是煤礦行業的紅色標識。
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是穿越時空歷久彌堅的。
石圪節煤礦雖然關閉了,幾代礦工雖然老去了,但石圪節精神永存,并將世代傳承。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學習石圪節精神,就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弘揚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過去我們黨靠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斷成就偉業,現在我們仍然要用這樣的思想來指導工作?!?/p>
責任編輯:崔婷婷
潞安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侯堡鎮
網站內容維護:集團新聞中心 總機:0355-5921114
Copyright : 2013-2021 Chinal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晉ICP備09009176號
本網站所刊登的各類信息,均為潞安化工集團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
直播潞安APP
微信公眾號